EG乐乐
扫描关注EG乐乐

手机扫描二维码

年轻人警惕手机依赖症 健康 女性时尚

EG乐乐2023-11-17生活美食 49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小谢,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的人,同学都说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但是最近他一改往日乐观的面貌,整天变得闷闷不乐,还动不动冲着同学发脾气。原因是前几天,小偷把他的手机偷走了。他说,虽然寝室也有电话,没有手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现在身边没有手机,心里好像总感觉到少了什么,总不踏实,而且心情烦躁,总提不起精神来。对小谢这种因手机丢失而表现出来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和失落,心理专家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的“众生相”

在广州的大学生群里,像小谢这样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的为数不少。记者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粗略调查,结果发现,近95%的大学生有手机, 而其中有6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对手机“比较依赖”,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老去看手机是否自动关机;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烦躁难安;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等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同学之间明明相隔不远,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觉得时间难打发、心里空虚。

课堂上过半学生用手机


    



记者来到某重点大学的一间教室,上课之后,记者数了一下,教室里30多人,一节课下来,超过一半的学生使用了手机。有的把手机掏出来,看有没有什么来电或者短信后又收好,重复多次;有的低着头不停地给人发短信或者玩手机游戏;更有甚者,一个坐在后排的女生还弯下腰小声地接起了电话。

广州市某重点大学新闻专业酷爱体育运动的小于已经有4年的“手机史”了。课余的时候,他总爱换上运动装,到篮球场上秀几个回合。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一个小黑腰包是不离身的,因为里面放着他的手机。他告诉记者,打篮球的时候,他就“把包放在篮球架下,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怕不小心漏掉什么电话或没有及时收看短信。”尽管已经把手机设置成了来电铃声,小于逛街或者休息的时候都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瞧瞧,生怕自己没听到手机响而错过了电话。

性格孤僻者更依赖手机

大三的女生小蒋告诉记者,她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还有点不太自信的人,交际圈比较小、朋友也不多,因此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空虚。平时有事没事的时候就给几个好朋友发短信。久而久之,她就渐渐“离不开手机了”,如果哪次外出忘记带手机,就显得特别慌乱,十分郁闷,感觉自己被孤立了,找不到和别人进行联系的方式,老是怀疑自己外出的时间一定会有老同学、好朋友打电话或发短信找她。

记者通过了解发现,在大学生群中,那些“手机史”较长、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自信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他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圈,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时间一久,对手机的依赖性就增强了,一旦忘带手机或者手机丢失,他们往往无所适从。


    



调整生活可缓解手机依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会出现“手机依赖症”呢?专家分析认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更新迅速,人际交流频繁,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这实际上也是人空虚、寂寞的表现。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集中学习注意力有害无益。“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够正视它,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缓解这种症状。

多建立面对面的社交

中山大学神经外科博士赵鹏告诉记者,其实手机依赖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手机依赖”只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因而都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反应,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尽量不要去想有关手机的事情。

因此,感染“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如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等。

此外,还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听音乐、在校园内散散步、适当进行一次郊游、经常锻炼身体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