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广场》呈现了当下人们的疯狂野心和持续性焦虑
搜狐娱乐讯(编译:麦咪,来源:《好莱坞报道者》)来自瑞典的作者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新片《自由广场》中触摸到了现代社会的温度,他的镜头中呈现了当下人们的疯狂野心以及持续性的焦虑。
2014年,鲁本拍出了一部具有黑色幽默味道的电影《游客》,在那部电影中,他以一个家庭的婚姻危机为视角,将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都摆上了台面,那部冷峻而严肃的“喜剧”获得了相当高的国际声誉。在《自由广场》中,鲁本口袋里的魔法球似乎并没有《游客》那么多,两个半小时的片场多少会让人有点坐立不安,倘若能结结实实地删掉一些戏份,那么会毫无疑问地改善这部电影的商业前景。
当然,《自由广场》依旧不失为一部强大的、让人不寒而栗的作品,它以挑衅的方式探索了所谓政治正确的荒谬性以及艺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边界,值得在全球引起关注。
鲁本-奥斯特伦德是欧洲影坛最近几年新崛起的优秀导演之一。2010年,鲁本牛刀小试,凭借《银行事件》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金熊奖,2011年以《儿戏》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2014年,《游客》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以及美国独立精神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重要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其此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基础。《自由广场》由鲁本自编自导。
白人内疚感(特指一些白人对历史上或现在的对有色人种所遭受的种族主义对待而背负的个人或集体的内疚感。这个词通常带有贬义,被描述为种族主义对白人的心理成本之一,以及对种族主义行为或非白人恐惧的同情反应),在当下以白人为主导的瑞典社会,白人内疚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心理特征,这也正是《自由广场》内在的主要驱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移民潮改变了瑞典公民的面貌和生活状态,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加不信任和恐惧,不平等的现象几乎已经司空见惯。
在《自由广场》里,奥斯特伦德通过一个老练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自由艺术博物馆策展人的视角,来探究白人内疚感的问题。克里斯蒂安(丹麦男演员克拉斯-邦饰)是一个高大帅气,温和宽容的人,他极度渴望能引领最前沿的艺术运动,他目前正在负责一个项目,用以反映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被称为“广场”的空间,也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任何人进入到这里都应该遵守人道主义价值观,坚守沟通的黄金法则,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平等的个人尊严。在克里斯蒂安的“广场”展览开幕前几天,他从一个怒汉手中解救了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手机和钱包统统被盗。他既不能摆脱这件事,又不能甘心被人忽视,于是开始了对盗窃者的追捕,最终导致了一连串更有趣的事件,种种事件也让他逐渐开始质疑自己的道德指南针。他还必须与博物馆雇佣的公关机构打交道,以帮助市场推广即将到来的展览。有些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使博物馆陷入了更多的危机。
《自由广场》讲述的故事似乎离普通观众有些遥远,但它却是一部能量满满的喜剧,辛辣的幽默和怪异的阴郁元素都夹杂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影片也探讨了克里斯蒂安私人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包括那个和他发生过一夜情的美国女记者,以及两个从来未公开的两个女儿,女儿几乎没有怎么和他说过话,关系疏远。他的年轻同事也给他找了不少麻烦,这些桥段都对言论自由和关于社会责任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抢劫事件就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克里斯蒂安的脑海中,这其中也涉及到了种族和社会偏见的幽灵。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和社会评论家,鲁本在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风格变化是:他着力丰富每一个场景,扔出的每一个镜头都暗藏着大量的细节,就连路人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他就像一位艺术大师,为了尝试各种不同的香料而努力,结果当然是非常棒的,偶尔也会有些过犹不及。丹麦男演员克拉斯-邦表现出色,虽然我们之前并没有看过他太多的作品,但在这部《自由广场》,他的表演层次非常丰富,准确地表达了一切。
咨询电话
400-88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