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舌尖2》第三集即使穿插了多种美味,仍难逃观众挑刺。
《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播出后,网友纷纷认为该集较之于前更偏向食材及食物的展示,而非人文、情感。日前,该集导演胡博讲述了拍摄背后的故 事。在拍摄雪山伐木工时,因为总导演陈晓卿一句“这个男人眼中丧失了斗志”而另选择其他拍摄对象。陈晓卿则透露,《时节》中美食比例渐多是根据观众的反馈 所作修改调整。 辛劳 团队共去了15个地点 在《时节》中,美食品种明显增多。本集既收罗了黑龙江五常大米这样声 名远播的名产,也有不为观众普遍熟知的地方性特产,如江苏溧阳雁来蕈、安徽芜湖虾籽小刀面。在制作工艺上,比如玛仁糖(即切糕)的做法便细腻到配比和火 候,“115摄氏度下熬煮4小时,90公斤葡萄汁浓缩成30公斤糖浆”,其详尽程度堪比食谱。可以说,第三集由时节串联起来的一系列故事,更偏向食材及食 物的展示。对于这一改变,陈晓卿坦言,导演组一直在留意观众们的收视反馈,为此在播出前进行了紧急调整,“我们从善如流,砍掉了一些人的故事”。 导演胡博介绍,她对本集中出现的美食选取标准是,遵循时节主题,但又不生搬24节气,“围绕中国人、时节以及自然的故事”。据悉,这集的拍摄量是《舌尖 2》里最大的,导演组走的地方也最多。胡博统计,她的团队共去了15个地点,单是为了反映秋收时“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主题,她就寻遍南方四个省,才找 到一家既有梯田又正好迎来新生儿的农户。 严苛 拍摄对象眼里要有斗志 按胡博的话来说,《时节》这一组的拍摄工作是最早出发、最晚收工。“拍雪山伐木的场景,因为没经验带了非常沉重的索尼9000,机身重到需要6个人操作。虽然最后完成摄制,但其实没有捕捉到最美好、鲜活的画面”,胡博一直为此心存懊悔。 对此,陈晓卿坦承《时节》这一组的拍摄难度最大,“纪录片很重要一个阶段就是调研,甚至2-4倍于拍摄时间。胡博的拍摄一直在赶时间、赶季节,而且老天 爷还一直捉弄她。比如去千岛湖拍鱼的洄游,因为天气冷热有变化,拍了几次都没成功。 ”胡博则爆料,陈晓卿的严苛也是一方面,就连拍摄对象的气质也有要求。“我们去雪山拍摄,选择了好几户人家,把画面传给陈导看后,他说‘这个男人眼中丧失 了斗志’。陈导说拍的是草根百姓,要在人物身上找到一种力量感。 ” 胡博还自我调侃,她拍的这集很“招人嫌”,因为总在农忙时打扰拍 摄对象。“我就叫人家姐姐、姐夫,他们说你能不能不要跟来了,来了我都挖不了笋了。虽然是跟拍,但他们毕竟要配合你,体现一定的镜头感。比如别人做饭时肯 定会打扰,我们甚至让对方做两遍,补偿第一次机位没拍到的地方。 ” 惊险 拍捕鱼险些撞丢摄影机 《时节》中竭力 捕捉自然的变化,也相应地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比如为反映五常大米产地的全景,就动用了航拍。很多时候,身为导演的胡博还得亲自掌镜。在千岛湖秋收捕鱼, 渔夫们说大概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时间短而且只能一遍过,没法做分镜头。胡博回忆,当时她把当地有照相机能拍视频的人都用上了,摄影师掌握高速镜头、水下镜 头两台摄像机,水下镜头则由她亲自出马。“我提着水下摄影机,得不停地拿起放下。千岛湖的鱼重达三四十斤,力气大得很。拉网时鱼将水花溅湿了我全身,而且 它们撞到我的手导致摄影机脱手了。所幸,机器沉到一块铁板上,渔民帮我捞了起来。要是沉到几十米深的湖底我就得赔了。 ” 中国网友反击外媒批《舌尖2》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旗下的《中国实时报》栏目4月28日以“《舌尖上的中国II》有点变味儿”为题,提出质疑称,“很多中国观众”指出《舌尖2》似 乎已变成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而不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该文章的网友评论中,只有几条表示赞同,其他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指出,文章将美食节目牵扯到 政治话题上,有些太过。网友“xiaoba123456”就表示,“舌1和舌2不知作者有没有看完,舌2我觉得是更倾向美食制作者和食用者,但这也是围绕 食物说故事。作者硬要扯上政治宣传,那就没意思了。 ”网友“docfans”也认为,“我觉得表述成上升到政治层面有些过了。这个节目美食和美食后面那双勤劳的手都很重要。 ”据《现代金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