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界见证了无数年轻戏剧人的成长和崛起,他们有的从校园出发,开始戏剧创作和表演之路;有的则在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后,最终选择投身于戏剧创作,他们为戏剧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推动年轻戏剧人才的培养,北京各大艺术院团、戏剧节以及民营机构近些年来先后做出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年5月,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也是北京人艺首度进行编剧与导演人才的联合培养,与此同时,中国文联公开征集2024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面向45周岁(含)以下、活跃在创作一线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实施青年文艺创作扶持。中国国家话剧院连续发起了两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于日前再度启动第三季,将继续带动青年导演实现创新性戏剧表达。
除此之外,展示青年戏剧人作品的戏剧节、联合扶持计划每年逐一亮相,除熟知的北京青年戏剧节外,由桂林艺术节组委会和中央戏剧学院共同发起的“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为青年戏剧人设计、打造全链条式保障与服务,搭建“人才培养”与“作品推广”平台;诞生于2019年的“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也在持续推进原创剧目孵化与市场对接工作,目前平台积累了近4000部剧本,2000多位创作人才,已对110余部作品展开孵化,帮助40余部剧本成功登上商业舞台。
年轻人不仅是市场永远希望吸引的群体,也是艺术创作行业重要关注和浇灌培养的主力军。近两年来的北京演出市场,在大中小型剧场里均有许多新形式、新题材、新角度的作品和创作人不断涌现。本期《大戏看北京》特别策划,聚焦当下年轻戏剧创作者的新作,专访相关从业者与专业人士,呈现扶持渠道与创作方向。
互动作品
满足新颖体验的需求
随着演出市场的全面复苏,观演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多样化的演艺形式为演艺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小而美”的小剧场演出,以沉浸式体验为卖点,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满足了观众对新颖体验的追求。这些小剧场演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沉浸式体验,吸引了大量观众,为演艺市场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25.17万场,同比增长30.19%,票房收入190.16亿元,同比增长13.24%,观众7910.1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0%。小剧场、新空间显现出更多可塑性。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以及新空间演出场次同比增长32.21%。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北京更是充分发挥演艺资源集聚的优势,在136家演出场所举办261台1286场营业性演出,营造出了浓郁艺术氛围。
沉浸式互动演出,从观演模式、现场体验,均与传统演出形式产生本质的区别,这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也逐渐成为整个演出行业的文化与消费新景观。
在北京77·抓马X新空间剧场驻场演出的《大侦探赵赶鹅2》今年在北京首轮驻演,历时四个月,完成91场演出,而繁星戏剧村环境式悬疑剧场《朱莉小姐》自去年首演以来,已连演150余场,深受广大年轻观众追捧,这两部沉浸式作品,均出自青年导演张肖之手。
从2022年底,地处北京隆福寺的大麦新空间以开幕大戏沉浸式交互式话剧《现在开市》亮相以来,此地便成为京城年轻人观看沉浸式戏剧的理想之地。去年,大麦“当然有戏”更是与故事FM、草台回声联合呈现了环境式音乐故事剧场《真爱酒馆》,通过这部原创剧目,在内容创意、新空间经营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该剧以三则真实的爱情故事为基础, 通过沉浸式舞台表现方式, 让观众能够深入体验到爱情故事的情感内核。 被观众称为“最懂爱情的女导演”黄彦卓,不仅担任了《 真爱酒馆》 的导演和编剧, 还亲自操刀剧本创作, 确保了戏剧内容的情感真实性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该剧的空间、灯光都是源自爵士音乐,除了剧情架构与演出需要之外,还设置了多个互动展示空间以及真爱沉浸区、甜蜜卡座区、独酌吧台区、邂逅看台区,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演出互动带给人们的意想不到的惊喜。据统计,作为大麦新空间的开幕大戏《现在开市》,从2022年11月5日开幕,至2023年8月31日封箱,首期北京演出210余场,观众人数接近两万。
近年来,在京城知名的演艺新空间“开心麻花·花花世界”中,上演了多部引人注目的戏剧作品。其中包括沉浸式互动戏剧《偷心晚宴》,这部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让他们能够在互动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此外,开心麻花还推出了其他几部作品,包括环境式悬疑音乐剧《迷雾山庄》、惊悚爆笑戏剧《开心聊斋·三生沉浸版》,以及酒馆秀《芝加哥之夜》。这些作品分别在77剧场、A33剧场和STAGE ONE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酒吧进行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
百老汇经典沉浸式互动喜剧《爆笑晚宴》也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在北京META CLUB沉浸式剧场长期驻演,为北京观众带来了国际水准的戏剧体验。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环境式音乐剧《威尼斯商人》,自2022年首演以来,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在时间剧场中演出了新的意境,展现了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的演出,不仅丰富了京城的文化生活,也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主题系列
作品之中体现思辨力
在北京众多的民营剧团里,有一支剧团以其独有的题材特色与原创实力,十余年来,始终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风格。话剧九人这支创立于2012年,由北京大学校友具有高度思辨性剧本、扎实舞台呈现、表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题材的话剧团队,近年创作出了《四张机》《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庭前》等多部年轻观众喜爱的话剧。
作为话剧九人团队中绝对的灵魂人物,朱虹璇不仅是剧团的创立者,也是该系列作品的编剧和导演,2012年,当时还是北大政治学硕士生的朱虹璇和一群爱好戏剧的北大校友一起将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为40分钟的话剧《九人》,搬上了“北大剧星风采大赛”的舞台,一举荣获最佳男主、单场演出冠军等奖项,而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便是从这一刻开启。虽说话剧九人迄今已成立12年,但真正令其名声大噪却是在近五年间,伴随着“民国知识分子系列作品五部曲”的相继推出,让话剧九人迅速积累了大量观众,每一部作品可谓都经过了市场的严格考验。从演出前的宣发、观众手中的节目单、入场检票的速度,到演出时的舞美设计与现场舞台技术呈现、演员的台词、每部作品尾声主题歌曲的创作等诸多环节,均可看出“话剧九人”团队在细节之处的精细思索。
今年5月,由香港话剧团授权,话剧九人出品制作,郭永康编剧、朱虹璇导演的话剧《原则》普通话版,作为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剧目亮相国话小剧场。这也是话剧九人继“民国知识分子五部曲”后的全新尝试。这一次,他们将故事的视角切换至现代,但不变的是作品中对思辨精神的呈现。
新视角之作
经典里注入当代思考
与深受当下年轻观众喜爱的沉浸式戏剧,带有强烈主题特色系列作品相比,经典戏剧的当代改编,能展现出中国当代年轻戏剧创作者有关戏剧美学的思考与表达,进而呈现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思考。
作为经典名作,《哈姆雷特》版本之众、解读之多,让这个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上,也曾上演过多个版本。去年,北京人艺全新创排的小剧场话剧《哈姆雷特》,聚集了青年人的创意。
作为一次青年团队的全新创作,该剧由北京人艺青年导演杨佳音执导,此版《哈姆雷特》打破了观众对“王子复仇”的传统印象。从文本解读到舞台表现,哈姆雷特都不再是带着绝对主角光环的王子,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鲜活的人物特点,他们共同构成一场舞台群戏。同时,在一改悲剧色调,充满“现代感”“游戏感”的舞台形式下,角色之间原本的人物关系也最终会内化为一场对自我的拷问与寻找。
当舞台上没有了宫殿与城堡,所有的布景放置在如同黑色地下管道的空间内,演员身着时下流行的“工装风”服饰,滑板、蹦床成为重要道具。全剧只有四位演员承担剧中众多角色,魏嘉诚、张晔子、王俊淇、方洋飞均一人分饰多角。舞台上更具生活感的王子哈姆雷特,情感细腻的奥菲利亚与充满矛盾的王后,内心挣扎的国王克劳狄斯与滑稽的伶人,带有各自使命的父子波洛涅斯、雷欧提斯等,这些角色转换没有依靠外部的服装造型,而是通过演员手中某个象征性的道具,或行为动作上的一个转身、一个抬头来完成。从舞台形式、演员着装带来的直观感受,到舞台表演、人物关系的理解呈现,这部作品处处显示出了“与众不同”。
除了采用现代视角和手法重新诠释经典作品外,还有一部分话剧作品选择了更加个性化、实验性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创作视角进行舞台艺术的实践,探索新的戏剧语言和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这些实验性的作品往往挑战传统戏剧的界限,尝试新的叙事结构、表演形式和视觉呈现,由青年编剧闫小平创作,邵泽辉导演的话剧《万火关》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首部把戏曲服装作为主角的话剧,《万火关》的戏剧表达古雅、超然又“一片生活”,一部作品将武生三代演员的口述历史、服装制作者的行业秘闻、同龄演员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在这部作品中,闫小平通过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两件戏服“老靠”与“新靠”,构建起三代戏曲艺人不同的命运故事,用当代视角思考传统文化。剧中“老靠”象征着经历过辉煌与磨砺的传统戏曲文化。它与演员共同经历了风雨,见证了辉煌,但最终随着舞台事故的发生而沉寂。相比之下,“新靠”则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新元素,它虽然昂贵且未曾登台,但只能在等待中期待与演员的合作。这两件戏服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以及它们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不适与探索。
专题采写、策划/新京报记者 刘臻 田偲妮